德国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点依次是:推动深化和扩大欧盟,巩固与北约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欧洲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保持同美国的紧密联盟,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大力开拓中东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求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德外交保持积极进取态势。默克尔政府在欧盟政策、跨大西洋关系、大国关系以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表现活跃、务实,政策调整逐步到位,德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续有提升。当前对外政策的重点是: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大国携手致力于欧洲联合自强;恢复与美的紧密盟友关系,支持北约改革与转型,强调北约应成为欧美战略对话的主要场所;保持与俄的战略伙伴关系,巩固德俄能源合作;继续利用地缘和政经优势,保持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维持传统影响力;加强对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借重;向非洲、拉美地区推广自身政经模式和西方价值观,推销商品,占领市场,扩大影响;继续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欧盟建设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是德外交政策两大支柱。德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愿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责任,成为欧洲及全球范围内有行动能力、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主张建立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合作体系,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发展,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解决贫困问题。
习近平(左)&默克尔(右)1972年10月11日,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国与中国建交)。与其它各欧盟伙伴国一样,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政治角度,中国均视德国为“通往欧洲的大门”。活跃的贸易投资往来、深入的环境、文化和科学政策方面的合作以及频繁的高层互访是两国关系的显著特征。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上任后的首次对外访问中到访德国,并值访德之际与默克尔总理一起为“中德语言年”拉开帷幕。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将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12]
对
美关系是德对外关系两大支柱之一。重视维系和发展与美的盟友关系。施罗德政府曾坚决反对美对伊动武,导致德美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台后,将重新改
善德美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德美交往明显增强,两国关系回暖。2008年4月,德外长施泰因迈尔访美并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建立“跨大
西洋议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认为面对贫富分化、资源紧缺、气候变化、亚洲崛起和国际恐怖主义猖獗的挑战,欧美必须更新并扩大伙伴关系。
[11]
重视与法、英的合作,推动欧盟内的大国关系 均衡发展。德法特殊关系是德欧盟政策的核心和对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战后德主动与法和解,共同致力于欧洲联合进程,德法轴心成为欧盟一体化的“发动机”。德法领导人坚持6至8周会晤一次及每年举行两次联合内阁会议的机制。德重视英国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国在欧盟的实力和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德英两国外长发起共同倡议,建立采取有效的欧盟和多边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但双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上出现严重分歧。
2010年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爱丽舍宫共同主持召开第12届法德两国内阁联席会议,确立了两国在未来10年的合作方向。
[11] 视俄为政治、军事大国,看重俄在解决全球与地区冲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以及欧洲政治、安全事务中的作用,认为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德俄及欧俄关系具有战略意义。默克尔政府上台后,坚持两国政府磋商、民间对话等各种合作机制,致力于继续发展和深化与俄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在经贸和能源领域的合作,但同时突出对俄民主、人权等问题的关注。2008年双方高层互访频繁。8月,默克尔总理在索契与俄总统会晤,双方重点就南高加索危机进行磋商。10月,德总理赴俄圣彼得堡参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圣彼得堡对话”。
德认为亚洲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迅速崛起,在未来政治、安全政策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看重亚洲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积极谋求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认为亚洲的发展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正日益从战略角度认识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挑战。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不仅对本地区,也将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重视同日本的关系,希进一步发展与日密切而充满信任的关系,加强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默克尔总理上任后访华三次,访日、印各一次。
[11] 德重视发展与非洲关系,加大对非投入,增加对非发展援助。德视拉美为全球治理伙伴,认为应全面提升21世纪德拉伙伴关系。2008年5月,默克尔总理赴秘鲁出席欧拉峰会,并首次访问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墨西哥。
科技
德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而投入研究开发为整体经济的一部份。有103位德国人获颁
诺贝尔奖,在20世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较其他国家为多,尤其是在
物理、
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及马克斯·普朗克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奠基者,维尔纳·海森堡及马克斯·玻恩并进一步发展。在此之前的重要物理学家包括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约瑟夫·夫琅和费、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并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学奖。奥托·哈恩为放射及放射化学领域的先驱,并发现核裂变。费迪南德·科恩及罗伯特·科赫建立了微生物学。德国数学家包括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大卫·希尔伯特、波恩哈德·黎曼、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卡尔·魏尔斯特拉斯、赫尔曼·外尔及菲利克斯·克莱因等人。德国研究机构包括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每年颁予10名科学家或学术研究者,奖金最高为250万欧元,为世界上资助研究奖金最高者之一。
德国也有许多著名发明家及工程师,如汉斯·盖革发明了盖革计数器;康拉德·楚泽建造了首部全自动数位电脑。斐迪南·冯·齐柏林、奥托·李林塔尔、戈特利布·戴姆勒、鲁道夫·狄塞尔、雨果·容克斯及卡尔·本茨等人形塑了现代汽车及航空运输科技。航空航天工程家沃纳·冯·布劳恩开发了第一枚太空火箭,而后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土星5号运载火箭,使阿波罗计划得以实现。海因里希·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对现代电信发展相当重要。
德国在环境科技开发及运用上较为成熟,企业投入于环境科技领域达2,000亿欧元以上,德国环境科技重点包括发电、永续能源交通工具、原料效率、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资源回收及永续水管理。
医疗
德国拥有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始于1883年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法。德国政府依法提供广泛的健康保险计划,特定民众如终身职员、自营业者、高收入雇员可选择退出该计划,并另投保私人保险,而在2009年以前,此类特定民众得选择不加入任何保险。
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于2005年,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支出中,政府及个人分别负担77%及23%,医疗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额11%;德国男性及女性预期寿
命分别为77岁及82岁,居世界第20位;德国婴儿死亡率较低,约千分之四。2010年,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占41%,其次为恶性肿瘤,占26%。
2008年时,约有82,000人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已经有26,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义务教育,大致上为初中等教育的阶段,实际上教育体制因邦而异。学前教育端赖家长的意愿,可将儿童送往托儿所,纯属非强迫性。小学阶段除了少数邦为6年(如柏林)之外,其余为4年。在中等教育阶段,德国主要采行的制度为"一本三枝",在晋升至中学阶段期间,存有一为期两年的定向阶段(Orientierungsstufe),借此可以透过老师的建议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愿,决定往后就读的学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种学校可供选择,依次为主干学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幼儿园的入学年龄为3岁至6岁,之后接受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通常持续4年,进入中学阶段前存在定向阶段(德语:Orientierungsstufe),决定往后就读的学校,中等教育阶段则区分为三类,包括文理科中学,为天赋较佳及未来欲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就读,为期约9年;实科中学(德语:Realschule)为中等程度学生所就读,为期6年;主干学校(德语:Hauptschule)提供职业教育。一般进入大学须经过中学会考(德语:Abitur), 包括评估中学最后数年的表现及最终测验,但细节上则因各邦、各大学及学科不同而有差异。
德国大学在国际各大学排行榜上没有美国和英国高校出众,这与德国独特的教育科研体系有关。德国高等教育依据1976年《联邦高等教育基准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宽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定范围,将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学校都概括称为大学,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会大量需求下迅速扩充膨胀。截止2014年德国有注册学生约250万,占19-26岁人口中的33%,分布在110所大学,223所高等专科学校和56所艺术音乐类学校。这些机构相当于中国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之间,与大学同样授予学士学位(Diplom, Magister),但其学位比大学所授予相同名称的学术地位低,德国的大学原本无硕士学位,研究所是为了念博士的学生而设,只提供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是配合其他欧盟国家才设立。2007年夏季学期开始,德国的国立高等教育开始收取每个学期100欧元左右的学费,除了通过ZVS中央分配的少数所谓numerus clausus有学习位置
传媒
新
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刊种类繁多。2013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德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发行量约为243.8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发行量如
下:《时代》周报,51.7万份;《南德意志报》,40万份;《法兰克福汇报》,32.9万份;《世界报》,22.3万份。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
汇报》,发行量39.7万份。2013年第4季度,德各类日报的日销售量为2010万份。有各类杂志近万种,季度销售量15619万份。最重要的时事政治
周刊《明镜》发行量84.2万份,《焦点》50.9万份。
艺术
文学
歌德德国在历史上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塞道尔·蒙森、欧肯、海泽、霍普特曼、托马斯·曼、黑塞、伯尔因、君特.格拉斯、赫塔·穆勒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施特莱斯曼、奥西茨基、勃兰特
美术
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源自德国地区的卡罗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
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
旅游
综述
德国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在
德意志风情(11张)
德国旅游。德国有38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中国和西班牙,与法国并列世界第四,其中36个是文化遗产,仅有2处是自然遗产。著名景点有
科隆大教堂,
柏林国会大厦,罗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海德堡老城,新天鹅堡,黑森林、国王湖、
德累斯顿画廊等等。
根据德国旅游业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报告,2012年来德国的外国游客首次超过4600万人次,并且持续增长,这些游客中的大部分来自
欧洲其他国家、
美国和
亚洲。德国旅行,不局限于城市游,小镇别有一番景致。
著名景点
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位于
柏林市中心,东侧是
巴黎广场(
德语:Pariser Platz)和
菩提树下大街(
德语:Unter den Linden)的尽头,西侧是三月十八日广场(
德语:Platz des 18. März)和
六月十七大街(
德语: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点,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标志,它见证了柏林、德国、
欧洲乃
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建造。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
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
和平女神”。
[7]
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勃兰登堡州首府
波茨坦市北郊。宫名取自法文原意“无忧”(或“莫愁”)。无忧宫及其周围的园林是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时期建造的。整个园林占地290公顷,坐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宫殿”之称。
[7]
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的莱茵河畔。厅高42米,顶柱高109米,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这两座157.38米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
[7]
柏林墙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墙上部为水泥管。1961年被筑起后作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战的见证,而在1989年民族即将统一的时候又被拆除作为友好象征,促进了东西德国的统一。
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座白墙蓝顶的神话城堡,位于德州Fussen小镇上,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也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